呼和浩特还能打疫苗吗?最新疫苗接种指南全解析
4
2025-05-22
2021年7月,一场突破历史极值的暴雨席卷河南,郑州、新乡等地瞬间沦为泽国,洪水冲垮了道路,淹没了家园,却冲不散中国人骨子里的团结,在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中,重庆——这座以“山城”“火炉”闻名的城市,以最快的速度集结力量,跨越1200公里,将“巴渝情”化作倾盆大雨中的一把伞,为河南同胞撑起一片天。
暴雨预警发布的当天,重庆市委市政府便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7月21日凌晨,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率先派出158名指战员、40辆救援车,携带舟艇、潜水装备等紧急驰援,国网重庆电力公司抽调52名骨干组成抢险队,携带10台发电车直奔郑州。
“我们经历过汶川地震,更懂灾难中的绝望与希望。” 一位重庆救援队员的这句话,道出了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,2008年汶川地震时,重庆作为邻近省市曾全力支援四川,如今面对河南灾情,重庆人再次以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的姿态挺身而出。
在郑州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,积水深达2米,5000余名患者和医护人员被困,重庆消防队员驾驶冲锋舟,连续作业18小时,用肩膀扛起担架,将危重病人逐一转移,一名被救的老人紧紧抓住队员的手:“你们从那么远来,连口水都没喝啊……”
而在新乡卫辉市,重庆电力抢险队冒着暴雨抢修变电站,队员王磊在日记中写道:“水下作业时,电缆像冰一样刺骨,但听到居民楼里传来‘有电了’的欢呼声,一切都值了。”
更令人动容的是民间的自发行动,重庆火锅协会组织30余家餐饮企业,连夜赶制10万份自热火锅送往灾区;一位綦江菜农捐出20吨蔬菜,只说了一句:“我们重庆人也挨过洪水(2020年綦江洪灾),不能看着兄弟省份挨饿。”
此次救援中,重庆的高科技企业展现了独特优势,长安汽车紧急调配50辆越野车供灾区使用;重庆大学机械学院研发的水下机器人,协助排查郑州地铁隧道险情;位于两江新区的华数机器人公司,更是派出团队用无人机搭建应急通信网络。
“传统与创新的结合,正是重庆援助的底色。” 一位随队工程师感慨,从人力扛沙袋到无人机投送物资,从手摇报警器到5G实时监测,重庆的援助不仅是力量的输送,更是经验的共享。
在地图上,重庆与河南直线距离超过1200公里,但两地的情感纽带却源远流长,抗战时期,河南难民曾沿陇海铁路南下重庆,被山城百姓接纳;三线建设时期,数万河南籍工人参与重庆重工业建设;每年有近30万河南人在重庆务工、求学。
这种血脉交融,让重庆的援助多了一层“家人”的意味,郑州市民李女士在收到重庆志愿者送来的物资时泪流满面:“我没去过重庆,但以后一定要去解放碑磕个头!”
重庆对河南的支援,是中国省级互助机制的缩影,从汶川到玉树,从武汉到郑州,中国人总能用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”的行动,诠释文明的韧性,这种精神密码的背后,是儒家“仁爱”思想的延续,是社会主义制度“全国一盘棋”的优势,更是普通人在灾难面前迸发的人性光辉。
正如一位重庆网友的留言:“我们爬坡上坎惯了,最知道怎么在泥泞里拉人一把。”这句话,或许就是“重庆驰援河南”最朴素的注脚。
洪水终将退去,但山城与中原的故事会长存,当嘉陵江的浪花与黄河的波涛在历史中交汇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理上的互助,更是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永不弯曲的脊梁,重庆的千里驰援,用行动证明:没有一座城是孤岛,没有一个同胞会被放弃。
(全文共计1287字)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