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一无二的标题
5
2025-07-03
引言:被镜头重新定义的哈尔滨
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,让全球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“暂停”,而哈尔滨——这座以冰雪文化与欧式风情闻名的北国都市,也在封控、静默与复苏的循环中,被无数普通人的镜头重新书写,从官方媒体的纪实报道到市民随手拍的短视频,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防疫的严谨,更捕捉了冰城独特的人间烟火,本文将透过疫情期间哈尔滨的视频叙事,探讨灾难下的城市韧性、个体表达与集体记忆的构建。
哈尔滨的防疫宣传视频曾多次登上热搜,官方媒体以冷静而克制的镜头语言,展现了这座城市的“战时状态”:
但官方叙事中也有争议,某次“摆拍志愿者雪中吃盒饭”的视频被质疑作秀,引发公众对宣传真实性的讨论,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特殊时期信息传播的复杂性。
与官方视角互补的,是普通市民用手机记录的哈尔滨,这些碎片化视频拼凑出一部“平民史诗”:
封控期间,哈尔滨人将创意发挥到极致。
这些视频传递的不仅是苦中作乐,更是冰城人对生活的仪式感——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:“隔离可以封住脚步,封不住松花江边的浪漫。”
“囤菜”是哈尔滨短视频的高频主题。
而“居家做锅包肉翻车”系列搞笑视频,则让全国网友看到了哈尔滨人对饮食的执着——哪怕隔离,也要坚持“糖醋汁挂浆”的标准。
并非所有故事都能被镜头公平记录。
这些争议提醒我们:疫情期间的影像既是记忆的载体,也可能成为扭曲现实的棱镜。
2023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重启时,一条“阳康游客在冰滑梯上大笑”的短视频获得官方转发,镜头中,人们口罩下的笑容与冰雕的璀璨相映,隐喻着城市的复苏,而本地博主“老哈vlog”用镜头记录下的索菲亚教堂广场上重新响起的手风琴声,则被央视引用为“后疫情时代的精神地标”。
这些视频不仅助力哈尔滨旅游业的回暖,更重新定义了它的气质——从“冰天雪地”到“有温度的雪国”。
镜头是历史的草稿,也是未来的路标
疫情期间哈尔滨的视频,是集体的记忆备份,也是个体的情感出口,它们记录了口罩上的冰霜、阳台上的歌声、锅包肉的焦香,也记录了争议与反思,当灾难成为过去,这些影像将继续诉说:一座城市如何在严寒中,用镜头 thaw(融化)了隔阂,留存了希望。
(全文约1350字)
注:本文通过融合官方与民间视角、平衡温情与批判性,避免流于表面歌颂,力求呈现立体真实的哈尔滨,如需调整细节或补充案例,可进一步探讨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