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抗疫之路,从清零到共融的艰难转型
23
2025-06-25
当"沈阳鸡架"登上热搜,这已不只是一道地方小吃的偶然走红,而是关于一座工业城市的文化觉醒与身份重构,鸡架,这个曾经被视为边角料的食材,在沈阳人的巧手与智慧中完成了从"废料"到"美味"的华丽转身,更成为解码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内核的一把钥匙,沈阳鸡架的热搜现象,背后是几代人的生存智慧、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,以及在时代变迁中顽强生长的草根力量。
沈阳鸡架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中期,彼时的沈阳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,工厂林立,工人云集,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,鸡肉是难得的荤腥,整鸡往往要全家分享,而鸡架则因其价格低廉成为工人们解馋的选择,据《沈阳饮食志》记载,上世纪60年代,沈阳重型机械厂附近的几家小餐馆开始尝试将鸡架卤制后售卖,每份仅售几分钱,迅速成为工人下班后的热门小吃,这种源于生活压力的饮食创造,意外地开启了一段长达半个世纪的美味传奇,鸡架从工厂区走向全市的过程,恰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沈阳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轨迹。
在沈阳的大街小巷,鸡架早已发展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流派,熏鸡架以其独特的果木香气著称,选用苹果木或梨木慢火熏制,外皮金黄酥脆,内里鲜嫩多汁;烤鸡架则讲究火候掌控,刷上秘制酱料反复翻烤,直至骨酥肉烂;烀鸡架(即卤煮鸡架)看似简单,实则对老汤的调配极为考究,各家都有不外传的配方;而炒鸡架则是近年来的创新之作,加入辣椒、孜然等调料爆炒,香辣过瘾,在沈阳著名的老四季抻面馆,一碗鸡汤抻面配上一份烀鸡架,是几代沈阳人心中无可替代的经典搭配,这些不同的烹饪方式,共同构成了沈阳鸡架的味觉谱系,每一种做法都承载着特定的地域记忆和情感联结。
鸡架之于沈阳,远不止于口腹之欲的满足,在社交媒体时代,这道平民美食意外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,2021年沈阳疫情期间,一位确诊大爷的行程轨迹因包含多家鸡架店而登上热搜,网友戏称"沈阳人为了鸡架可以拼命",这一事件无意间完成了沈阳鸡架的全国性"出圈",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上,#沈阳鸡架#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累计超过5亿次,无数外地游客专程赴沈只为打卡知名鸡架店,鸡架从市井小吃跃升为网红食品的过程,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"接地气"的本真文化的追捧,更为深层的是,这种关注让长期处于"失语"状态的东北地域文化获得了难得的表达空间。
沈阳鸡架的制作工艺中蕴含着这座城市特有的工业精神,处理鸡架需要耐心地将每一块骨头拆解、清洗,这需要类似车间工人的精细操作;而各家店铺对火候与调料的精准把控,又仿佛老技工对机器参数的严谨调试,鸡架虽小,却体现了沈阳人"化腐朽为神奇"的智慧——将边角料转化为美味,正如这座工业城市在转型期将困境转化为机遇,位于铁西区的"老迟家鸡架"第三代传人迟师傅告诉记者:"我爷爷那辈儿在机床厂上班,下班后支个小摊卖鸡架补贴家用,他说做鸡架和车零件一样,都得讲究个'公差',差一点儿就不是那个味儿了。"这种将工业思维融入饮食制作的独特方式,构成了沈阳鸡架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。
放眼全国,类似沈阳鸡架这种"边角料美食"并不鲜见,南京的鸭血粉丝汤源于盐水鸭制作时的副产品利用,重庆火锅最初是江边劳工处理下水的方式,兰州的羊杂碎也是物尽其用的典范,这些美食的共同点在于,它们都诞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,都经历了从底层食物到文化象征的升华过程,而沈阳鸡架的独特之处在于,它还与一座城市的工业兴衰紧密相连,当老工业基地的光环褪去,鸡架成为了沈阳人重温集体记忆的媒介,在铁西区改造前的工人村,老邻居们聚在一起啃鸡架、喝老雪(雪花啤酒)的场景,是对往昔岁月最生动的缅怀。
当下,沈阳鸡架正面临传统与创新的碰撞,以老四季、闫家鸡架为代表的老字号坚持传统工艺;一些年轻创业者尝试将鸡架与韩式炸鸡、泰式酸辣等异国风味融合,开发出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新品类,位于中街的"鸡架研究所"甚至推出了鸡架汉堡、鸡架披萨等跨界产品,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叛,而是饮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,值得思考的是,如何在商业化过程中保持鸡架的本真性?如何避免网红经济对传统风味的稀释?这需要从业者与消费者的共同觉醒——认识到鸡架不仅是"打卡"道具,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。
热搜终会褪去,但沈阳鸡架承载的城市记忆将长久留存,当游子归乡第一件事是去吃碗鸡架,当外地朋友来访必被带去品尝地道鸡架,这种食物就超越了本身的物理属性,成为了情感联结的纽带,在全球化语境下,地方饮食作为文化认同载体的意义愈发凸显,沈阳鸡架的走红启示我们:真正的城市魅力不在高楼大厦,而在于这些由普通人的生活智慧凝结而成的文化符号,下一次当你啃着一块酱香浓郁的沈阳鸡架时,—你咀嚼的不只是美味,还是一座工业城市的沧桑与骄傲,是无数平凡人生的坚韧与创意,这或许就是沈阳鸡架屡上热搜的最深层原因: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宏大叙事之外,那些由市井烟火构筑的真实历史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