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抗疫之路,从清零到共融的艰难转型
6
2025-07-03
2021年,哈尔滨市出现新一轮疫情,一位确诊患者的流调轨迹被公布后,迅速引发网络热议,随之而来的并非同情与关怀,而是铺天盖地的指责、谩骂甚至人肉搜索,这位患者因个人生活细节被曝光,成为网暴的受害者,其遭遇折射出疫情时代社会舆论的畸形走向。
网暴,作为一种无形的暴力,往往比病毒更具杀伤力,它摧毁的不仅是当事人的心理防线,更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,哈尔滨病例被网暴事件,不仅是个体的悲剧,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现象。
2021年9月,哈尔滨市通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,其中一位患者(化名“王女士”)的流调轨迹被公布,由于她的活动范围涉及多个娱乐场所,部分网友开始对其私生活进行恶意揣测。
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,王女士不得不公开回应:“我只是一个普通人,生病已经很难受了,希望大家不要再伤害我和我的家人。”网络暴力并未因此停止。
为什么一个确诊患者会成为网暴的靶子?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?
疫情反复,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,部分人将愤怒和恐惧投射到确诊患者身上,认为他们是“罪魁祸首”。
部分网民习惯于站在道德制高点审判他人,尤其对女性的私生活格外苛刻,王女士的娱乐活动被恶意解读,正是这种“道德洁癖”的体现。
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中,许多人肆无忌惮地攻击他人,认为无需承担后果,这种“键盘侠”行为助长了网暴的蔓延。
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,刻意放大患者的私生活细节,煽动公众情绪,加剧了网络暴力。
网暴不仅伤害个体,更侵蚀社会信任。
我国《民法典》《网络安全法》等已对网络暴力作出规定,但执行力度仍需加强,应建立更高效的举报机制,让施暴者付出代价。
媒体在报道疫情时,应避免过度曝光患者隐私,更不应煽动舆论。
网民应学会理性看待疫情信息,不盲目跟风攻击他人。
政府和社会组织应为网暴受害者提供心理支持,帮助他们走出阴影。
疫情是一场考验,考验的不仅是医疗体系,更是社会的文明程度,哈尔滨病例被网暴事件提醒我们:病毒固然可怕,但人性的冷漠与恶意更令人心寒。
我们应当记住:每一位确诊患者都是受害者,而非“罪人”,在抗击疫情的同时,我们更应守护人性的温度,不让网暴成为另一种“社会病毒”。
(全文约1500字)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